close

         自從而立之年之後投入教練的工作領域裡,算來也是不長不短的時間了!前幾年忙,凡事以教球為優先,寒暑假更是沒日沒夜的接課教課,一遇到假日或是學生考試的淡季時,總是莫名的焦慮,起先還能慶幸能有一天閒暇能夠好好的去球館打球流汗(充其量,教球與跟球友打球比賽還是會有強度上的不同,所獲得的滿足感也不同),到後來,倒是樂得能偷得一兩天的假期,球拍更是能不碰就不碰,教球在周遭朋友的眼中看我是恭喜我找到一個興趣與工作結合的工作,但對於我來說,犧牲的除了日益頹廢的球技,更令我害怕的是會燃燒我對於這項運動的熱誠,到最後,除了教球之外,連球拍也不想碰,更別說跟昔日好友一同去參加個比賽聚一聚了!

    所幸上述的種種目前並未在我身上發生,在教學過程中也認識了許多熱愛桌球的朋友,可以在球技跟器材上有所交流(這就是所謂的同類相聚吧,所遇到的許多學生中倒是有不少是熱衷於器材的發燒友,身為教練的我還不時要麻煩學生代購些球拍膠皮膠水及球ㄋ)!

    題外話有點長了,切入正題吧!若說問我那一類的學生最難教,剛開始我會回答常出現在天龍國境內過動不專心等等種種症頭的小屁孩最難教,現在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球齡已經有不短而且積習已久自己已經有成見的球友最難教!本文也是針對一些已經有相當球齡而想打好桌球的愛好者為出發點的文章,希望能夠有點小小幫助!

    為什麼要命名為原則大於細節,是因為球友學生們在學球中所提出的疑問常見的總是會在某某細節上打轉,但對於整個學習上並沒有通盤的了解,簡而言之就是見樹不見林!而本文的出發點並不是反過來的見林不見樹,而是希望學生在了解這顆樹在哪個林子之後,再去找這顆樹!

    文中所有的原則的名詞都是不才筆者所杜撰的,並非官方說法,能夠了解其中所要表達的就好,別太拘泥於字裡行間了!

 

進球原則:

    曾和有名的教練一起共事,這位前輩教練總是將進球就是王道這句話不時的掛在嘴邊,常見許多初學朋友們,特別是比較年輕氣盛的年輕小夥子,總是喜歡做犧牲點穩定度以換取更爆更快的攻球的交易,到頭來進球率差,比賽場上往往多吃敗仗!

    我特別喜歡將進球原則給個別名稱之為弧線原則”,要想我們絕大多數的球都是在近中檯的範圍內就處理掉了,從擊球到球落到對方球檯上,充其量不過三四公尺遠的距離而已,而且中間還隔著球網,除非是來球高過於肩膀的球,否則是很難完全撞擊走直線的,多數是要帶點弧線以確保進球率的!這點在打球時需多加思考才是!

    另一個要分享的是我在初學小朋友的第一堂課在教反手擊球總是會問的問題,我總是會問小朋友如果這顆球從你的拍子打出去,要讓球是往前滾的旋轉,或是倒著轉或是不轉會比較好;那這樣球拍要碰到的是球的後下方.正後方還是後上方會比較好;球拍是要微微往上揮還是往下揮或是直接往前揮ㄋ?如此慢慢引導小朋友們能有擊球製造弧線的觀念!

 

發力協調原則:

    其實許多球類運動的擊球動作都是在探討如何將自身所發出的力量有效的作用於球體上的!所以打桌球,不只是要注重擊球姿勢是否標準而已,還要考慮當你想用力打時.需要移動腳步時或是當球高起來時,你發起力來擊球而求是否能夠有相對應的速度跟力量產生,如果你可以定點的對打個百來下,但是一用力打球還用快不起來,甚至感覺重心不穩會跌倒,這樣子你的發力協調一定有問題!

    這問題的來源大約有二:一是在擊球位置的判斷上不夠精確,就是在要發力打球時身體跟球之間沒有能夠讓出足夠的空間來舒展的揮拍擊球;或是身體離球距離太遠導致要勾著手去撈著擊球,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是有力發不出的!另一個情況是身體根本沒有保持平衡,以至於力量根本發不出來!改善的方法前者是加強對球的判斷讓自己都能夠在合理的擊球位置去擊球;後者則透過平衡手(也就是非持拍手)的運用輔助來獲得改善!

 

正反均衡原則:

    這裡所謂的正反,就是指正手跟反手,通常我們在初學桌球時,一定是先練習其中一邊,等一段時間熟練了再練另外一邊,之後再練習正反手結合!而這樣的練習步驟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在練習正手時,你的站位跟握拍都很容易不自覺的調整至有利於正手,等到要練習反手又調整至有利於反手!待等到要練習正反手結合時就會發現結合不起來,因為在打正手跟反手時的站位跟握拍,不知不覺都差異太大了!

    所以這是在初學時很容易不察的問題,桌球與其他拿球拍打球的運動中最容易體現出的特色,並不是球速最快,而是球與球之間的來回是最迅速的,因為距離比較近嘛!所以特別注重的每個來球之間的的動作銜接要流暢!

 

時機合理原則:

    所謂的時機,就是指擊球時間,粗略的可分為上升.最高和下降三個時期,若分細一點可區分為上升前期.上升後期.最高點.下降前期和下降後期五的時間點!同樣一個來球,擊球的時間不同,處理的方式一定不會相同,通常越早擊球,借力的成分會比較多,因為球剛彈跳起來速度力量還在且球速快,不太適合發大力打球,借立多點會比較穩定;擊球時機越晚,通常也距離球檯較遠了,擊球點也低了來球的速度力量也漸漸沒了,是越需要發大力去擊球的!

    另一個要探討的發力部位的問題,通常靠近台內或近台的球要用小關節發力為主,離球檯越遠的位置擊球,越要用大關節發力!舉例來說:檯上球的挑打,與手腕與手指的發力為主;近檯球,小臂發力為主;中遠檯球,大臂與腰腿發力為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w 的頭像
    jsw

    jsw的不負責桌球講座

    j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