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機:

今年的大運會才剛結束,PTT桌球版及臉書上分享著男子一般組單打的冠軍賽,如同連續劇劇情般的連續三年相同對戰且相同結果,原PO的原義應只是單純的分享比賽影片,但是多數鄉民們的焦點卻集中於發球有無遮擋的爭議之上,筆者也有參與其中發表一點小小的意見,然而後續的一直蓋樓所引發的迴響,實有必要在此做一點心情的小小紓發才是!

桌球的歷史發展:

稍微拜一下谷歌大神不難知道~桌球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英國,由網球演變而來~~~~~~的一連串敘述,其實也才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算是很年輕的一項運動,且嚴格來說,扣掉早期木板拍,皮革拍或者用輪胎皮當膠皮打的學步期,一直到規則中明文規定球板及覆蓋物的規格的成熟期,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桌球差不多是近六十年內才固定下來的,分水嶺大概是日本人發明了後的像"三明治"的球拍,然後出現了弧圈球,而後規定膠皮的總厚度不得超過4釐米,以此為界線!不難觀察出,我們所熟悉的ˋ桌球品牌~Butterfly,STIGA,TSP,Nittaku...等也差不多是一甲子左右的企業而已!

 

詳細的歷史發展大要~

http://web.ntpu.edu.tw/~jasonchen/sports_classroom/tabletennis_classroom/tabletennis_origin_and_developments.htm

 

規定拋球16公分及無遮擋發球的實行日期~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_ylt=A8tUwYy07oJT_igA4FZr1gt.;_ylu=X3oDMTEzdnIxN2t1BHNlYwNzcgRwb3MDMQRjb2xvA3R3MQR2dGlkA1RXQzA3Ml8x?qid=1106073108436

 

所以從上面兩個連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就是必須至少有30年以上的球齡才歷經過發球不用拋球的合力球時代;至少有十年以上的球齡才學習過用非持拍手或身體來遮擋發球動作!為什麼時至今日還存有發球犯規的爭議,拙見認為裁判的執法不嚴謹以及選手本身得過且過的心態要負最大的責任.

而身為選手的啟蒙者~教練;亦或是年齡較長自學桌球能獨立思考的成年球友,到底您的教練是否帶過您或是自己本身是否曾經仔細的翻閱過桌球的相關規則,這就如同在揪感心賣場裡買了個3C產品,總是要看一下使用說明書才開機使用是一樣的道理吧!

 

詳細的發球規則~摘錄自蕭教練的桌球網站:

http://www.ttxiao.idv.tw/Rule_02.htm

http://www.ttxiao.idv.tw/Rule_03.htm

 

最後舉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兩個例子與大家分享以做借鏡~

 

第一個例子是發生在筆者還是十六七歲的專科時期,沒幾年球齡的我在大專盃的舞台初次登場,賽前練到過度手痛又加上緊張,當然那一屆的表現當然是一蹋糊塗,唯一的一勝來自雙打,還是抗議對方拋球太低而得到的,至今難忘!在抗議前我方是處於落後的,一開始向裁判反映時裁判其實有點愛理不理的,催促著我們比賽要趕快進行,當再次抗議時裁判走下裁判椅像雙方解釋了拋球的高度問題,而後風雲變色的情況上演了,對方拋太低當然被判失分;我方拋不夠高也被判失分,後半場比賽就在你拋球我得分的戲碼中結束,我們會贏球是因為我們犯規的較少而已!我猜那場球的裁判經抗議之後似乎有點不悅,改用相當嚴刻的尺度來檢視雙方的發球,所以平時覺得有點灰色地帶的發球,就直接判失分了!

經典的廣告台詞~要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形容得很貼切!

 

第二個例子是發生在幾年前還未從事教練工作的時候,那時還蠻熱衷於參加積分賽的,小組預賽的其中一場球,遇到了一位小弟弟,看身手便知是國小校隊,再跟我打時旁邊坐著一位大人幫他加油打氣,結果第一局我以些微的差距輸了,最後幾球甚至打得有點隨性,在旁邊觀賽認識我的球友都有點驚訝我怎出現情緒化的舉動,結果第一局換場時我就走向小朋友身邊的那位大人,請問一下她是家長還是教練,他跟我說是家長,我跟他說您小朋友的發球犯規了(類似用蹲式或鏟式發球球沒有確實拋高),家長跟我說他不清楚犯規,是教練教小朋友這樣發的,我接著說您是要接受我在這裡抗議還是改天小朋友選國手時才被抗議ㄋ?後續的比賽當然小選手的發球收斂多了,而那場球我後來也贏了!

個人的看法是如果在比賽場上因為類似的原因吃虧,就及早反應吧!比賽是雙方在公平的立足點上進行的,何必無端被占便宜ㄋ?

另一個觀點是如果時至今日,許多基層教練還是如此的去教導小選手的話,那我們的運動員道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加油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w 的頭像
    jsw

    jsw的不負責桌球講座

    j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