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情境模擬~當一位小朋友學球即將下課時,小孩子的家長跑到教練的身邊說:請教導我小孩正確的桌球動作,我希望他的姿勢標準!~~~
每每遇到上述的情況,總是不禁的感嘆!我們的教育真的出了問題,從小就灌輸我們把對與錯擺的壁壘分明,絲毫無灰色地帶的空間可以思考!
如果您有習慣上大陸的桌球論壇瀏覽他們技術方面的文章的話,相信不難發現文中甚少出現正確或標準的措辭,常常看到的倒是合理一詞,為什麼ㄋ?當中的差別到底在哪?
簡而言之,合理的範疇比較廣,比所謂標準正確的動作多了一些前提!而這些前提是啥?
再模擬一個情境~對手回擊一個反手搓球至對方的中路位置,你判斷出是一個下旋的半出檯球,然後稍微側身略往下引拍,然後在球的下降前期拉高吊弧圈球.~這一連串的描述,從判斷到拉弧圈稱之為合理;從判斷到側身引拍稱之為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才有辦法用您所謂正確或標準的動作技術將球打進!
另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擊球的時機要合理,有時我會用打球的拍子(或節奏)來形容,擊球時機主要可區分為上升前期,上升後期,最高點,下降前期及下降後期,選擇不同時期擊球,所選用的擊球技術也會跟著不同!繼續上述的例子~如果是判斷出下旋的半出檯球,然後右腳略往前踩在球的最高點用反手拉球;或是側身略往後引拍然後左腳往前跨步用正手搶衝半出檯球.這些技術使用都是合理的,但前提是要在洽當的時間點上使用洽當的技術,如果下降期拉前衝或扣殺或是最高點拉高吊,這樣就不合理了,無論擊球的動作再標準正確也是枉然!
若再深入探討的話,運用技術的選擇也要符合選手們的技術水準及戰術風格了,同樣一個半出檯下旋球,大陸的新銳樊小東多半是選擇右腳往前踩反手擰拉了;而退休的王大夯在巔峰時期必是義無反顧的側身正手抱衝一板吧!而球技低弱的筆者小j就只好乖乖的反手回搓一板,頂多頂多是側身拉高吊弧圈而已吧!
另一個情境~舉正手擊球為例,A教練教a球員揮拍到額頭;A教練教b球員揮拍到鼻子:B教練教a球員揮拍到左邊眉毛;B教練教b球員揮拍到下巴~講到這或許大家就錯亂了,到底該揮到哪裡才是對的,看吧!又陷入用正確標準檢驗的萬丈深淵當中了!因為a球員是小學生而b球員是大人,小朋友個頭比較小所以揮拍結束的位置會比較高一點,而只要能夠揮拍超過身體的中心(就是額頭,鼻子,下巴等位置),有用到身體重心的轉換,就是合理的!
我們在教學上常為了要便於教學或是方便學生理解,常運用到揮拍揮到什麼位置的方式來引導,如不稍加解釋學員們總會認為揮到哪裡才是正確的,而無法體會真正要求的到底是什麼?這就像是見樹不見林,捨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