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球打球可能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在教授學生打球時,時常出現的一個字眼!剛開始還以為是否是我餵球餵得不夠精準,以致於學生打不到球!後來經過反覆的觀察,才確認這其實跟打球時沒有良好的盯球習慣有關!
根據大陸國家隊教練李曉東曾於『乒乓世界』上所發表的“擊球的五個環節”文章中指出:判斷有兩種,一種叫預判,一種叫盯球。預判是根據自己打出的球,在落點與線路有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根據對手擊球的習慣做出的判斷。這樣對手回過來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務區”裡頭,下一板就比較容易按照事先的設想去擊球。盯球,顧名思義就是盯對方擊球,盯球觸板的一瞬間。
李曉東對於判斷在預判上著墨許多,盯球的敘述則少。對於初學朋友要談預判在程度跟經驗上尚有一段差距,但是盯球則是息息相關,非常重要的,因為一顆球打不進,原因不外乎處理球的方式不合理,不合理不是在動作上出問題,就是在判斷上出問題了!
盯球的常見的問題可以約略區分為二:
一是只看一眼就打球;
二則是等球落桌後才作出判斷反應!
先談其一~只看一眼就打球~李曉東教練說:「盯球,顧名思義就是盯對方擊球,盯球觸板的一瞬間。」而所謂的只看一眼就打球,問題就是出在只有盯住對方出手的那一剎那,而在揮拍擊球時則沒有盯球,只用餘光去瞄自己打到球的一瞬間而已!套一個在航空領域的專門術語來比喻好了,如果有去機場接親朋好友回國的經驗應該不難理解?一架班機起飛之後,機長會根據天候、飛行哩程...等種種因素,經過計算之後,發送電報給目的地機場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預定抵達時間〉這和我們所謂的STA〈Schedule Time Of Arrival 表定抵達時間〉是會略有出入的,ETA可能在班機起飛不久便已發布,方便目的地機場知悉,而飛機在將要抵達時,還會發布ATA〈Actual Time Of Arrival 實際抵達時間〉,而ATA也會與ETA會有所差異,有時還會差異蠻大的,原因不外乎在飛行途中遇到天氣不良、在機場上空排隊等待降落...等情形!繞這麼大一圈解釋,除了是說明ETA與ATA的差異之外,也同時說明了盯對方出手那一剎那所判斷出的預定路線跟落點,也有可能與實際弧線跟落點有出入,所以在出手時眼睛還是要盯準出手的那一剎那,用餘光瞄球,很容易將球打漏掉!或許您會問,球那麼快眼睛要怎麼跟ㄋ?脖子轉來轉去會不會扭到ㄚ!確切的要領是動眼球,這也是醫學界強調打桌球可以防近視,就是因為打球時眼睛盯著球忽遠忽近、忽左忽右來促進眼球肌肉的運動!
再談其二~等球落桌後才作出判斷反應!嚴格來說,這可以算是沒有盯球,等球確定落桌之後才開始引拍擊球,其結果往往是來不及打球!試問如果您的好朋友回國要去接機,等到飛機落地接到朋友的電話才趕著出們,來得及嗎?這情形比較常發生在剛初學的朋友身上,因為他們球感〈這裡指對來球的感覺〉的建立還未十分成熟,唯一的方法也只能多盯著球打球,剛開始可能會顧著看球而忘了動作,但是久了就自然而然習慣了!就好像學腹式呼吸,剛開始會不知道該如何呼吸而很刻意,但是久了就習慣了!
個人常常對著學生或是球友說,打球要多盯著球看,才能夠判斷出來球更多的訊息,更知來球的球性,避免出手的失誤!而且能夠做到對球目迎跟目送,不要階段性的看球,試問如果看到一部電影,看一下去忙別的事再回來看,劇情發展容易連得起來嗎?要打好球,從看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