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機~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博乒乓網戴臨中版主所發表的“球不能打得沒道理”一文,文中戴老師主要是從技術、戰術及心理層面來討論打球的“道理”,我想這裡所謂的道理是指“球的處理合理與否”,針對此一問題,我的看法與切入的角度與戴老師略有不同,主要表達的是一個“內外兼修”的觀點!

我想如果上桌練習訓練是實習課;看技術文章、研究理論是理論課的話,我倒覺得這堂理論課所講的不是技術,而是一個“觀念

~藏於內~

開宗明義的講即是我們打球的每一項技術動作(如正手攻、拉球、扣殺>>>等)的形成都需順應著“人體工學”而來,才能做到所謂的“發力協調”!

人體功學運動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們常說的腳步移位,所要求的是先動腳到位後再出手擊球,我們可以作一個實驗,假設來球在身體的右方(以右手持拍為例),合理的處理方式是先動腳步移至定位,再出手擊球;但如果先動手ㄋ,會變成身體的重心往右邊偏移,身體為了不失去平衡,重心會落在右腳上,右腳便動不了,只能用手去撈著打球!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很多動作其實是無意識的,順應著人體工學自然而然來的,不需要去“刻意”!最常讓人提起的字眼即是“放鬆”,例如正手拉球的“收小臂”其實只要小臂放鬆,身體帶動甩完大臂之後小臂自然就能加速收縮(詳參考“弧圈出手動作的七字訣”)!刻意的想去收小臂,身體便容易不放鬆而產生拮抗,造成發力不協調!

綜合來說,一個好的技術動作大概要符合以下二點要求:

1.發力協調合理:能夠打出具速度或質量的球,進球率高,且不容易受傷!

2.與其他技術結合無明顯漏洞:例如正、反手銜接,如果一個正手擊球的動作是很好打、很有威力,可是就是在下一板銜接反拍時,需大幅移動腳步重心、改變握拍方式,造成銜接不易容易失誤,這就不是一個好的動作了!

~形於外~

即是所打出的球是會符合所有“物理原理”的,例如造成蘋果會掉下來的牛頓萬有引力;與旋轉有關的白努力定律、流體力學;與器材有關的材料力學>>>等等!

這些專有名詞,我想所有打球的朋友不需要太深入去研究,這樣會容易鑽牛角尖,迷失了重點;只需要瞭解,然後善用、發揮於球場上即可!

這裡所謂打球的不合理指得是處理球的技術運用不合理,常打難度極高、低弧線、或是很容易發生失誤的球,例如來球已經很低了,且又是下旋球,結果不是用搓球或拉球的方式回球,而是扣殺;或是對方放高球卻不發力扣殺,反而喜歡用劈、切殺的方式!

另外一點,針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器材特性來適當發揮才是合理的,我就常遇到的現象即是一些持長顆的球友反而嗜好攻擊,有著比例很高了拉球、扣殺、彈打;在具優勢防守、控制、運用旋轉的變化反而很少!因為認知上的誤差造成是運用器材上的短處、缺點去打球,這也是不合理的地方!

~參考資料~

1.球不能打得沒道理:http://www.boket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8&ID=87667&page=1

2.弧圈出手動作的七字訣:http://www.boket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8&ID=42525&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sw 的頭像
    jsw

    jsw的不負責桌球講座

    j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