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在球館裡,不管是否為自己所常去的場子,總是會看到一些半路出家或是衝著興趣想打球運動的初學朋友~他們可能是大學生、上班族、太太、小姐,甚至是叔叔伯伯輩的球友,反正不是小時候受過專業訓練的練家子就是了!
球館的生態就是這樣,像這種半路出家的初學朋友特別容易受到冷落,碰了幾次軟釘子之後就可能興致打消索性不來了!但也不乏有熱心的球友會不吝惜於陪他們打球甚至給予一些指導!我一直認為只要有著相當經驗、相當球齡的球友多半有著自己一套的“桌球經”,對於桌球的理解總有一番體會,這些有的是獨到的,但也有時是一些誤區!有可能因為某球友手感好所以可以打出一些多數球友所難以打出的球路來~例如直拍反手的彈擊,這是屬於比較進階的技術,但如果照本宣科的傳授給初學朋友,那便不適當了!
以上只是一例,可以很明顯的指出教學的誤區所在,很可能您我周遭也有這樣的球友也說不定ㄋ!就個人的觀察,常見的教學誤區倒是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來討論:
誤區一:興趣為上~別把球教苦了!
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大前提,有些朋友刻板印象的認為練球 、扎基本功的標準就是要像專業隊訓練的小朋友那樣的嚴謹,所以在教球友時便會要求著球友的重心要壓得很低,擊球時要第一時間發大力去打,餵多球的節奏也很快,但在我個人的認知看來這只是把球打得很累而已!所謂的累就是在發力揮拍擊球以及腳步移位時平白流了一身汗而已,其實練習的效果並不好,因為一開始的要求難度就太高,所以練球時的“妥善率”就低,可能打了一百顆球而真正打好的卻沒幾顆,這樣子初學的球友會覺得很沒有成就感,只是覺得打得很累很苦而已!
我想扎基本功本身就是一個很枯燥無味的過程,一直重覆著相同的動作,抓著時有時無的擊球感覺,教學的球友是要有些不一樣的思維才是,先將球餵慢或是擊球的難度標準降低,使得學球的球友能比較輕鬆抓到良好的擊球感覺,感覺對了,覺得有成就感,興趣才能維持,才能保有繼續練下去的動力ㄚ!
誤區二:先講因再求果~原理瞭解與判斷的重要性甚於動作!
我想很多球友在教球時的重點圍繞在“動作”上頭,很多球友在請教教練或是打得比較好的球友問題時,也是圍繞著“動作”,甚至可以更粗淺的形容是指打球的“姿勢”而已!打球的動作其實是根據來球判斷然後依據較合理的方式去選擇擊球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動作當然很重要,不過我認為判斷與原理更重要!不講因而求果,是為盲目!
這現象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小朋友或初學朋友跟教練學球時練球的回合數就很多,一跟其他球友對打,相同的練球內容三二板就掉球,多半的原因就是教練的球餵得太準確了,也習慣了供球的節奏,而學員便因此而疏忽沒有確實去判斷盯球以及移位,所以換個陪練對象便打不好球了!
拙見是認為判斷的意識在學球初期就是一直時時不斷的要求叮嚀,不能夠等著動作定型了再回頭去要求判斷,或是覺得動作定型之後,擊球的回合數有了便自己會判斷了!我有認識的球友便有這問題,在球友之間裡頭他是動作算是好的,但是一算球比賽起來便特別容易打球時打到球手而不是打到球拍,我覺得他判斷跟盯球的問題很大,才會這樣子,要調整回來,真的很辛苦,得費一大番功夫才行!
而判斷之後,便是擊球原理了,“選擇”以何種方式去回擊球,所以原理的瞭解也很重要!我記得有一次一位球友問我拉speedo跟loop的差異,我的感覺是我本身沒有很去計較所拉的球到底是speedo或是loop,如果是對方搓球回來,那絕大多數便是拉加轉了,這就可以說是loop了,因為這個時候如果拉speedo便容易下網,除非對方搓球質量不高或是回球弧線高了;如果是在練習一方擋球然後連續拉球,那麼便是拉前衝了,因為來球不沉,拉加轉速度慢而且容易拉出界,這樣就不合理了!所以原理的瞭解也很重要,他能夠幫助你在判斷之後選擇出一個“合理”的擊球方式去處理球!
誤區三:動作要求發力協調合理為前提~別把動作標準化或拆解的支離破碎!
動作講解與糾錯是指導初學朋友時花費最多時間在上頭的,個人感覺初學朋友希望動作是有標準的,希望得到一個一勞永逸、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這不用再多加贅述,看世界第一跟世界第二動作有沒有一樣便知了!
所以教球的朋友也因當要有這樣的思維才是,動作是沒有標準化的,並難以以揮拍時手臂夾角呈120度;切球時拍面呈45度......等方式去形容貼切,實際上也無從量起;而是在發力協調的情況之下,動作有著合理的範圍,把握住幾個重點去糾錯,例如正手擊球時的手臂抬肘問題;轉腰與否可以看肩膀有沒有轉動之類的重點即可!
動作拆解的支離破碎就讓我想起了古人眼中的美女是這樣形容的~瓜子臉、柳樹眉、丹鳳眼、櫻桃小嘴,但是我們在路上看到的美女不一定有這樣的標準但也是很漂亮,實際上若是將這些標準逗起來的臉孔可能還嚇人一跳,重點在於看得順眼舒服就好,就好像動作要求發力協調就好,硬是去拆解,組合起來的動作可能是不成樣ㄚ!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所認知的正手攻球揮拍的結束位置拍尖約在鼻尖或眉心左右的高度,但是如果球友的站位重心太高,他就只能揮到肩膀高度而已,再高會打不到球,硬揮到眉心位置可能每一球都打出界了!再來又因為沒有轉腰,所以手部分擔更大的揮拍幅度所以要揮到左肩才行,硬要要求揮到眉心,揮拍又不完全了,所以動作這問題很複雜,常常是前一步驟錯下一步就不可能對!硬要從結果的表象來看待的話,只是學到動作,沒有學到精神,就像論壇裡頭常說的形似而非神似!